千年古剎靈巖寺,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唯一世界文化和自然“雙遺產”(作為泰山組成部分,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)。該寺千佛殿內以“海內第一名塑”聞名于世的40尊彩色泥塑羅漢像,一直是該寺眾多文物古跡的“C位”擔當。
圖一:大靈巖寺碑(攝影:劉建波)
日前,文物出版社年度力作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一書正式出版發行,“海內第一名塑”首次有了高清版本。文物出版社直屬北京博文書社自6月19日至7月2日,在其官微連發四篇推文,圖文并茂重磅推薦該書,稱該書“以最真實的形式展現著這些歷經千年依然鮮活如昨的彩塑,展示了他們‘外形骸,脫生死、視來去’的內心世界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境界”。長期以來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,安放彩塑羅漢像的千佛殿,在燈光、圍欄設置等做了嚴格限定,一定程度影響了游客的觀賞體驗,“難觀其詳”成了不少游客和文物愛好者的憾事。而該書的面世,很好地解決了這一“痛點”,讀者可以足不出戶,“沉浸式”欣賞這些“國寶”彩塑的稀世之美。
圖二: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外封
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全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,第一部分為“靈巖寺與宋代彩塑羅漢”研究性文章,第二部分
彩塑羅漢像高清圖片,第三部分“靈巖寺的秘密”附錄文章,其中圖片部分為本書主體。本書作者劉建波博士,現任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(烹飪學院)院長、教授,兼任山東省旅游攝影協會會長、中國-中亞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,近年來致力于旅游和文化遺產的研究,曾主持《“7053”公益慢火車文化旅游提升策劃》《山東省十四五社科普及規劃綱要》等多個科研項目,出版《影壁后的她們》《坐車艷遇與尚山方式》《圖說鄉村旅游》等多部專著。作者以精湛的攝影技藝和深厚的學術功底,通過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將這些默默守望了千年的藝術瑰寶,以最逼真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,為公眾帶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。
圖三: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內封
該書拍攝歷時9年,從2015年持續至2024年,對靈巖寺彩塑羅漢像修復前和修復后進行了全方位記錄。拍攝創作的過程中,作者劉建波克服了重重困難,解決了光源嚴重不足、空間狹窄、圍欄遮擋、文物保護要求嚴格等諸多問題,以驚人的細節還原了每尊塑像的神韻。在后記中,作者深情回顧了拍攝過程的艱辛與感動:在深夜的千佛殿中,借著微弱的燈光手動對焦;扛著沉重的設備在狹窄的空間輾轉騰挪;為拍攝一個完美的角度而汗流浹背……這些細節不僅展現了專業作者的敬業和專注,更體現了對文化遺產的敬畏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。
圖四: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內頁
值得一提的是,為了讓讀者視覺上更具真實性,本書對40尊羅漢像圖片均進行了后期“褪底處理”,將羅漢像置于純黑背景之上,使讀者能夠完全聚焦于塑像本身的細節,同時保留了原始背景圖片以供對比研究,這種處理方式在文物攝影領域也是創新之舉。通過書中的高清圖像,讀者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宋代工匠在羅漢袈裟上描繪的寶相花紋、牡丹紋等精美圖案,以及塑像面部細膩的表情。這些栩栩如生的羅漢塑像不再是冰冷的宗教偶像,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,透過他們的眼神、手勢、衣紋,讀者仿佛能聽見宋代工匠的呼吸,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藝術氣息。
圖五: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內頁
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不僅是一部藝術圖集,更是一部跨學科的研究寶庫。通過近年來的科學檢測和研究,這些塑像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宋代社會的多個窗口:在服飾研究方面,這些塑像堪稱宋代的“時裝秀”。從直裰、鶴氅到鉤紐式佛衣,從絲絳、腰上黃到青花手巾,完整呈現了宋代僧俗交融的服飾文化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服飾上的寶相花紋、牡丹紋等圖案,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水平。在雕塑工藝方面,空箱體結構的發現改寫了我們對宋代泥塑技術的認知。不同于傳統的木骨泥塑,靈巖寺羅漢采用了柳木、榆木等不同材質的箱體結構,既減輕了重量,又增強了穩定性。更令人驚嘆的是,在西第八尊伏虎禪師體內發現的絲綢內臟,其解剖結構之精確,引發了學界對宋代醫學知識的新的認知。在佛教藝術發展方面,這些塑像生動展現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。羅漢形象從莊嚴的宗教偶像,逐漸演變為充滿人間氣息的藝術形象,反映了宋代佛教世俗化的趨勢。塑像中那些會心的微笑、生動的表情,都是這一歷史進程的最好見證。
圖六:靈巖寺千佛殿(攝影:劉建波)
本書首次公開展示了12尊羅漢像的修復成果。千佛殿陰暗潮濕的環境,使得這些彩塑長期受到濕氣、蟲害的威脅。2019年,有關部門對部分損壞嚴重的塑像進行了搶救性修復,本書記錄并展示了修復過程和成果,留下了珍貴的修復檔案。另外,本書還特別考證了靈巖寺的由來與發展,對靈巖寺的歷史、秘密、彩塑的研究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做了分析研究,并對個別塑像名稱進行了嚴謹考訂,糾正了歷史上的一些誤標。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,使本書在藝術價值之外,更增添了重要的學術價值。
圖七:羅漢衣袖上的紅石榴花
正如北京博文書社官微所言,“翻開這冊圖集,既是藝術之旅,亦是凈化心靈之旅。”這部集藝術性、學術性和技術性于一體的著作,不僅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欣賞這些千年藝術珍品,更為研究宋代社會、宗教、藝術、工藝等多個領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。在這個圖像傳播的時代,本書以最先進的影像技術讓古老的佛教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,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。
當我們凝視這些穿越千年的羅漢像,不僅是在欣賞一件件藝術杰作,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。這或許就是《靈巖寺宋代彩塑》最珍貴的價值——它讓我們得以觸摸歷史的溫度,感受文明的延續,并在古今對話中,重新發現中國傳統藝術的永恒魅力。(濟南日報·愛濟南記者:張定業)